非遗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,并非近期才开始。过去多年,特别是国家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全国各地将非遗的展示展演项目融入景区、历史文化街区,通过实景演艺、文创产品、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方式,让游客更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,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助推作用。因此,成新湘代表提出,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,非常及时。
滨州市文化馆是保护发展当地非遗的重要阵地。近年来,我们以提高非遗存在感为目标,举办了“非遗月”“二十四节气发现非遗之美”“我们的节日”等系列展演活动,围绕民间节庆主题,创新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,打造立体和交互式的体验空间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在鼓励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展演的基础上,滨州市各级文化馆也从“非遗空间也是新型景点”的理念出发,对文化馆内的非遗展示空间进行重新设计,提高参观的舒适度。
过去几年,受疫情影响,人们经常无法走出家门,去文化馆或者景区游览。因此,我馆创新服务理念,启动“互联网+”升级行动,邀请全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录制推介视频,结合传承项目讲述滨州的风土人情,在网上引发了热烈反响,也为滨州近期的旅游市场快速复苏贡献了力量。
我认为,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。从非遗方面来说,既要与景区、景点的整体氛围相协调,也要在原汁原味展演的基础上,与当下游客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。从景区方面来说,要妥善处理好非遗展位的后勤保障问题,畅通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的渠道。从近年各地的反馈来看,如果传承人与景区能够融洽相处、找到利益共同点,非遗与旅游实现双赢是不难的。
当前,一些非遗传承人的市场化意识仍然比较落后,但非遗融入景区必须与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。因此,为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深层次融合发展,我建议,搭建更多平台、创造更多机会,让非遗传承人得到培训与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