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儿庄古城,每个到访者都能找到与历史
对话的独特方式
“浸”入红色记忆,莫忘1938
10月1日上午10点,台儿庄古城在《红色唱响》的旋律中开启国庆中秋长假的第一天。游客们从最初的驻足聆听,到不自觉地加入,或挥动手中的国旗,或用心合唱。复兴广场上的群舞《心中的红》赢得阵阵喝彩,叙事舞蹈《破晓·东方红》致敬先辈,“台城护卫队”则穿梭在古城街巷,流动在游客中间。
在歌声中,在演出中,游客对古城的红色记忆有了最初的印象。“我们打破传统红色教育的单向灌输,更加注重集体参与和互动。”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文化研究员王密说。
来到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,战后遗留在墙体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。“站在这些弹孔前,更能理解什么是‘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’。”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父亲感慨道。
不只有弹孔墙这样静止的历史见证,台儿庄的红色记忆还是流动的、鲜活的。如今,台儿庄古城正通过创新演绎,让这段历史变得可触可感。
登上复兴楼四楼剧场,《台儿庄大战》全息剧目正在上演。该剧目利用全息成像技术,让历史人物“走”到观众面前。“在这里,可以真切感受那段历史、了解那段历史”。台儿庄古城复兴楼项目负责人闫嘉乐说,今年暑期刚刚开放的复兴楼,凭借全新的数字技术,让游客实现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,成为古城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。
当夜幕降临,科技的魅力在古城墙上继续绽放。在古城东门,《英雄台儿庄》篇章以光影为笔,城墙为卷,重现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历史场景。“动”起来的城墙,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。
“让三岁的娃娃都能看懂打鬼子!”65岁的鲁南山花皮影第四代传承人陈守科的皮影戏馆,已在古城驻守16年。近年来,他在传统皮影戏中融入红色题材,创作了《莫忘1938》。
“以前我的父辈们沿着运河演皮影,常将日军在临沂、台儿庄、滕县的暴行讲给我听。来到台儿庄古城,看到那些残缺的墙垣,我萌生了创作红色皮影戏的想法,《莫忘1938》就是这么来的。”陈守科说,但传统皮影戏中融入红色题材并不容易。“唱腔、唱词都进行了创新,为了让更多人听得懂记得住,我用普通话代替方言去表演。”
当皮影戏里喊出“同志们,抗战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无反顾的责任,我们一定把小鬼子消灭在台儿庄!”,观众一下子都提起精神来了。这种“非遗+红色”的创新,让严肃的历史直抵人心。
红色记忆,不止于古城。王密介绍,台儿庄古城将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、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、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景区串联成线,打造全市红色主题线路,丰富游客体验,弘扬传承红色文化。
硝烟散尽,运河长流。在这里,历史在一场场可感、可触的体验中被铭记。每个到访者都能在这座古城里找到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