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南大门,京杭大运河蜿蜒东进,在进入山东的第一站,滋养出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——枣庄。
作为大运河山东段的“入口”,枣庄始终将水网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,以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为蓝图,扎实推进“水网+”行动,全力构建市域“一带两区、四纵七横、一湖八库”现代水网总体格局。
自《枣庄现代水网建设规划》出台以来,枣庄水利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:全市水利工程投资年均增长20%,累计实施重点工程116项,完成投资239.1亿元。从庄里水库的碧波荡漾守护一方安澜,到薛城小沙河的岸绿景美承载市民休闲;从鲁南生态银行的创新实践激活生态价值,到城乡同源的清水汩汩流入寻常百姓家,一幅“河畅、水清、业兴、民富”的水美画卷,正在鲁南这片红色沃土上缓缓铺展,尽显水城交融的独特魅力。
安澜筑基 织密水安全防护网
微山湖碧水蜿蜒入渠,胜利渠闸门守护良田。在峄城区古邵镇,随着胜利渠渠首闸的钢铁闸板缓缓升起,微山湖的活水顺着36.4公里的主干渠,流淌向峄城、台儿庄两区的48万亩农田。
始建于1976年的枣庄市胜利渠灌区,曾因运行年限长、设施老化,面临灌溉效率下降、供水保障不足的问题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枣庄于2023年启动胜利渠灌区台儿庄片区改造修复工程,总投资超6亿元,对109.97公里沟渠进行清淤疏浚,对195座节制闸、渡槽等建筑物进行修复加固。2024年,枣庄市水务部门乘势而上,又规划了总投资8.7亿元的胜利渠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。待两项工程完工后,不仅能重新保障48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,更将实现“用水有保障、管理更精准”的现代化升级,为区域农业发展注入更强水利动能。
更让当地老百姓暖心的是政策保障,市财政每年安排40余万元专项补贴,用于灌区用水水费保障;建立“提前申报、按需供水”机制,农户只需提前一两周上报用水需求,就能按时享受到“送水到田”服务。今年以来,胜利渠累计取水2470万立方米,其中,6月旱情最严重时单月从南四湖取水超1000万立方米,保障了32万亩农田安全生产,彻底终结了过去“等雨浇地、看天吃饭”的历史。
如果说胜利渠是守护农田的灌溉动脉,那么庄里水库就是枣庄水安全体系的“压舱石”。在滕州市与山亭区交界处,庄里水库的大坝如一条银色巨龙,守护着300余平方公里流域的安宁。作为山东省改革开放后首座新建大型水库,这座总库容1.33亿立方米的水利工程,自2019年蓄水以来,已累计拦截洪水5.8亿立方米、抗旱放水4600万立方米。2019年“利奇马”台风期间,水库从无水状态蓄满4000多万立方米洪水,通过错峰泄洪让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升。如今,它不仅为鲁南化工园区每日供应4万立方米优质地表水,还撬动总投资超84亿元的山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——项目建设期每年为枣庄增加财政收入1.3亿元,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,成为“水利+能源”的融合典范。
生态焕新 绘就宜居水生态画卷
漫步薛城小沙河沿岸,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,岸边草木葱茏,孩童在亲水平台的沙滩上追逐嬉戏,老人则坐在休憩长椅上闲话家常。谁能想到,这条充满生机的“幸福河”,曾是困扰城区多年的“烦恼河”。彼时的小沙河,河道狭窄且淤积严重,行洪能力仅为20年一遇,每逢汛期,沿岸居民区便陷入“雨后看海”的窘境;垂直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像一道“隔阂墙”,阻断了人与水的亲密互动,即便临水而行,也难觅亲水之趣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枣庄市、区两级累计投入10亿元,启动小沙河综合治理工程。施工队伍历时两年,清淤疏浚河道8公里,让河水恢复清澈流畅;新建6座拦水坝调节水位,铺设7公里中水管线实现雨污分流,将行洪能力一举提升至50年一遇,彻底告别“内涝之苦”。更具巧思的是,治理过程中深度融入枣庄工业文脉,在河道中段打造铁道主题公园,退役的铁轨、信号灯等老物件唤起城市记忆;“水岸乐市”商业街引入文创小店、特色餐饮,傍晚时分灯火璀璨、人气十足;空中栈桥蜿蜒穿梭于绿意间,与亲水平台、步行道串联成11.1公里的城市风景线,市民可漫步其上,沉浸式感受“人在景中走,如在画中游”的惬意。2024年10月,小沙河成为枣庄首个淮河流域幸福河湖,其“水城融合”经验多次被水利部推广。
岩马湖畔晨光铺绿道,李庄村民宿飘茶香。清晨的山亭区岩马湖,薄雾笼罩湖面,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环湖绿道上,骑行爱好者穿梭其间,微风裹挟着茶香与果香扑面而来。很难想象,这一“生态宝库”,曾因过度开发陷入生态危机:彼时4.8万架网箱密密麻麻布满湖面,非法采砂船的轰鸣声打破宁静,湖水浑浊不堪,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,周边村民感叹连鱼虾都少见了。
为破解网箱过度养殖和砂船密集采运等破坏生态问题,当地政府下定决心拆除全部网箱,清退非法采砂船,组织机械对湖底进行深度清淤,同步在岸边种植芦苇、垂柳等水生和陆生植物,构建生态缓冲带。经过精心治理,岩马湖水质稳定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,湖面恢复了往日的澄澈,成群的水鸟在此栖息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生态湖”。
生态向好,百姓的“钱袋子”也鼓了起来。环湖19个村联合成立洪旺渔业合作社,创新采用“零投饵”生态养殖模式,既保护了水质,又让鱼的品质更优。“我们的鱼肉质细嫩,在市场上特别抢手,年捕捞量能达到200余万斤,收入超2000万元!”合作社负责人王庆国笑着说,这些收益中,村集体平均年增收6万余元,为群众分红1000余万元。
生态红利还在持续释放。沿湖村庄依托良好的水环境,发展特色产业:4万亩桃林春季花开满坡,夏季硕果累累,年产鲜果10万吨,产值达8亿元,“岩马湖甜桃”成为知名品牌;22处特色民宿散落湖畔,30公里环湖绿道串联起“九曲花海”“婚纱摄影基地”等网红打卡地,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。
惠民兴业 激活水经济发展新动能
水,既是滋养生态的生命之源,更是驱动发展的澎湃引擎。
走进山亭区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,大厅中央的电子大屏上,实时跳动的数字格外醒目:全市116座水库已全部被纳入鲁南生态银行管理体系,总估值突破269亿元,一笔笔生态资产交易记录不断刷新——这是枣庄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现场。
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,鲁南生态银行自2022年运营以来,便以“水资源变资产、生态价值变经济价值”为核心,探索出一条水利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径。山亭区水资源相对丰富,十字河下游的滕州市用水需求量较大,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委托评估机构,对庄里水库30年供水收益进行资产评估,通过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服务挂牌,鲁南投资集团以3.36亿元中标,成为山东省水利资源资本化的标志性案例;山亭区6座小型水库生态使用权挂牌之初仅101万元,却因生态价值凸显引发激烈角逐,最终以281万元落槌,溢价率高达178%;滕州、山亭两区8座水库的供水特许经营权出让,不仅收获11.11亿元资金,更同步撬动8.4亿元银行贷款,为后续水利工程建设注入“金融活水”。截至目前,该交易中心已完成生态产品交易15600余宗,累计交易金额达21.9亿元,其“以生态之水浇灌绿色经济之花”的创新模式,成功入选新华社美丽中国实践案例,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“枣庄方案”。
生态金融的赋能,让水利资源释放出更大民生与产业价值。枣发集团借助鲁南生态银行的平台优势,为岩马湖量身定制融资方案,通过策划岩马湖区域生态综合治理、水质提升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,获得金融支持22.5亿元,带动了周边环境改善与旅游业繁荣发展。如今,每逢周末与节假日,这些项目便人头攒动:父母带着孩子在房车营地体验户外生活,情侣在湖畔草坪拍摄婚纱照,游客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……真正让“好生态”变成了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好收益”。
沿着水网看枣庄,当暮色中台儿庄古城灯火亮起,运河画舫泛波,岸边笑语盈盈。这座古城的水脉,早已跳出单一的“漕运记忆”,在现代水网串联下,成为集安全、生态、富民于一体的“幸福图景”。
水脉兴则城市兴,水网通则发展顺。枣庄将以现代水网建设为笔,在鲁南大地上持续描绘“水韵枣庄”的斑斓画卷,让流淌千年的水脉,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,为山东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贡献枣庄力量。